马寅初经济学院举办第五届经济学科博士生论坛

时间:2023-09-24

为了进一步促进和完善经济学的学科建设,推进经济学研究的系统化和现代化,加强经济学研究在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中的应用,天津大学马寅初经济学院和研究生院于2023年9月23日组织了第五届天津大学博士生学术论坛经济学分论坛。马寅初经济学院创院院长、卓越教授张中祥代表主办方马寅初经济学院和学校研究生院致辞。

中国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会士洪永淼,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会士张俊森应邀做了主旨报告。来自上海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天津大学、中山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西北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湖南大学等单位的30位博士生在论坛上交流了入选论文。

洪永淼以“预测通货膨胀率:一个基于微观数据的新方法”为题,介绍了一种新的基于微观大数据和计量大模型的预测通胀率的方法。通胀率是非常重要的宏观政策目标,在企业与家庭进行决策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进行劳资谈判时,通胀率是非常重要的工资参考基准)。然而,由于经济结构变化、政策不确定性等各方面的原因,通胀率在实际应用中是很难预测的。传统上,对于通胀率这类宏观变量,一般都会采用只依赖于宏观变量的时间序列模型。但是,宏观变量属于低频数据,且在加总的过程中会导致信息的损失,这类传统宏观模型对于通胀率的预测效果并不理想。随着人工神经网络、LASSO等机器学习方法逐渐成熟,微观数据也越来越多地被用于预测通胀率。洪永淼介绍了一种使用上市公司股票价格来预测通胀率的新方法,之所以使用股票价格进行预测,是因为股票价格不仅依赖于未来现金流等与未来通胀率密切相关的变量,也能够反映出市场预期及无法观测到的宏观冲击。利用美、英、日三国的历史数据,通过各自选取1500个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洪永淼对构建的大模型进行了训练,并检验了其对通胀率预测的效果。结果表明,该大模型对通胀率的预测效果显著优于现有常用的各类模型(时间序列模型、主成分回归模型、机器学习模型),且随着预测时间间隔的增大,该大模型预测效果的优势也在不断增大。对比不同时间内的预测效果发现,该大模型的预测效果在高通胀时期更好;而对比不同行业企业股价在模型预测中的贡献则发现,一国最具竞争力的行业的企业股价对于通胀率预测的重要性最大。洪永淼强调,上述结果表明,在宏观经济的研究中,大模型+大数据的分析模式是大有可为的。

张俊森以“二元经济下的老龄化:城市老龄化、人口流动与农业发展”为题,通过对1990年-2015年微观调查数据的细致分析,讨论了人口老龄化对中国人口流动及自动化发展的影响。他指出,现有的文献更多地提到了人口老龄化在减少储蓄、创新、总需求以及提高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的影响,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具有二元经济特征的国家,关于人口老龄化是如何在城乡之间产生差异化影响的讨论还比较少。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中国城乡老龄化的水平正在迅速提升。但张俊森指出,户籍人口老龄化程度越高的城镇地区,其越能够吸引外来的劳动力。而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源源不断的流入,城镇地区能够始终保持较为年青的劳动力年龄结构,而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的程度则会进一步升高。张俊森认为,这样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带来的城乡劳动力年龄结构的巨大差异,会对城乡地区的自动化发展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一方面,由于城镇地区仍然有着足够的青壮年劳动力,其对使用自动化替代劳动力的需求并没有那么迫切,因此从实证结果上看,并没有证据显示出人口老龄化能够促进城镇地区自动化水平的提高,这一结果与欧美等国现有研究的结论有所不同。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出,土地没有足够的劳动力进行耕作,这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地区自动化水平的提升。张俊森指出,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具有二元经济特征的国家,在分析老龄化及自动化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到人口流动在其中的重要影响。

(洪永淼和张俊森教授与荣获优秀论文一等奖的博士生同学合影)

为了表达对博士生同学们踊跃投稿和积极参与的感谢和对同学们研究工作的鼓励,本次论坛颁发了优秀论文奖。天津大学李扬帆和厦门大学朱美婷荣获优秀论文一等奖,北京交通大学谭志斌、天津大学孟佳、厦门大学方敏获优秀论文二等奖,中央财经大学刘继明、中山大学郭宇辰、中国人民大学刘孟鑫、上海财经大学宋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王草获三等奖。

李扬帆利用包含有异质性企业的一般均衡框架,从理论上阐述了信息更新影响企业污染排放的微观机制。通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这一准自然实验,其使用双重差分方法在实证上对这一机制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融合试验区能够通过放松企业的融资约束,促进企业集聚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及减排动力以降低企业的污染排放,且该作用对低污染企业、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更为显著。文章同时发现,企业减排所带来的居民健康福利的收益,高于相应的污染治理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政策的有效性。

朱美婷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可调整范围的贯序变点检测方法,该方法对数据的结构变化更为敏感,且能够在样本训练出现不可预测的中断时仍然可行,而现有的方法则要求被训练的样本足够“干净”。模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识别出因2016年英国脱欧及2020年新冠疫情流行导致的汇率变动。

(张俊森教授与荣获优秀论文二等奖的博士生同学合影)

谭志斌研究了最小生成树博弈问题中如何在不改变核的基础上降低连通成本的问题。结果表明,与给定最小生成树博弈具有相同核和上界的最小生成树博弈具有盒状结构,这一结论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具有极端核分布的最小生成树博弈问题。

孟佳利用2006至2020的中国上市公司数据,研究了环境处罚和环境信息披露对公司金融市场表现的影响。结果发现,环境处罚能够通过增加企业的环境合规成本和收紧企业的融资约束导致更高的风险溢价,而环境信息披露则会通过减少企业信息的不对称性及提供更好的融资条件以降低风险溢价。文章同时指出,低污染企业同样能够从环境信息披露中收益,即使其不直接进行污染排放。

方敏通过一个世代交叠框架下的实验,考察了如何通过有效地设计对器官捐献登记者及其亲属的分配优先级来促进器官的捐献。文章发现,为了解决因为同等对待捐献者而产生的搭便车问题,一个有效的方式是在给与器官捐献登记者最高等级的家庭优先继承权的同时,取消未参与器官捐献登记者的优先使用权。

(洪永淼教授与荣获优秀论文三等奖的博士生同学合影)

刘继明利用2006至2020的中国上市公司数据,考察了最低工资政策对企业高管薪酬的影响。文章发现,最低工资政策提高了企业高管的薪酬,且这一影响在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及财务状况更好的企业中更为显著,而提升人力资本和企业生产效率则是主要的两个机制。进一步分析表明,更高的最低工资有助于提高高管薪酬并提升运行效率。

郭宇辰利用2014-2019年的交通视频监控设备采购公告数据,以2016年全面“营改增”政策为切入点,使用双重差分以及三重差分模型,考察了地方财政压力对于交通监控安装的影响。文章发现,当面临财政压力时,地方政府会显著的减少交通监控设备的投入。文章指出,在交通干线资源丰富的地方,当地方政府面对巨大财政压力时,会显著增加交通监控的安装,且该效应在市场制度环境较差、财政透明度较低和官员晋升动机强烈的地方更为明显。进一步分析表明,交通监控投入显著增加了地方罚没收入,也导致民众对于交通罚款的相关投诉增加,并减少了市场新注册企业数量。

刘孟鑫利用吉林省省以下统计机构垂直管理改革这一自然实验,使用夜间灯光亮度数据,考察了统计机构改革对统计数据质量的影响。文章发现,统计机构垂直管理改革提高了统计数据质量,改革之后的GDP数据能更有效地反映地区经济增长状况。文章同时指出,发展压力更大的地区,改革效果相对较弱,说明地方政府的经济压力仍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统计工作产生影响。

宋扬利用家庭跟踪调查数据,研究了亲代过度教育(超出工作所要求的教育水平)对子代发展的代际影响。结果发现,当亲代存在过度教育现象时,其子女的教育参与率及升学考试成绩都会有显著的降低。文章认为,过度教育导致的高负担及低收入,使得父母的育儿行为产生变化,其不再对子女的教育进行足够的投入是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王草利用2015年-2022年的上市公司数据,考察了中央环保督察制度对污染企业生产转移的影响。结果发现,首轮环保督察期间,试点省份污染企业发生了生产转移,显著提高了其相邻省份污染企业的产量;回头看环保督察期间,污染企业生产转移现象则并不显著。文章进一步发现,这一生产转移主要是向关联企业转移,且具有关联企业的污染企业在首轮督察后进行了实质性改进。

天津大学马寅初经济学院是以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前身)毕业的马寅初学长命名、新成立的一所高起点的经济学教育与研究单位。学院以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为目标,鼓励更具一般性意义上的经济学原创理论研究,同时重视基于中国实践的经济学理论创新,力争在若干学科进入国内经济学学科前列、在一些经济学科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

近两年,马寅初经济学院教师荣获每三年评选一次的中国价格研究领域的最高奖项“薛暮桥价格研究奖”,在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sts,《经济研究》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学院博士生在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The Energy Journal,《管理科学学报》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荣获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能源经济学术创意大赛研究生组特等奖(2023);学院硕士生在经济学中文顶尖期刊《经济学(季刊)》发表论文,荣获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发展经济学论文大赛优秀论文奖(2022)、“2022中国经济学人经济学国际前沿论坛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2022国际合作论坛”优秀论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