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多位专家学者齐聚广州 共同研讨如何推动粤港澳深度合作

时间:2021-11-28

11月26日,“新起点•新平台•新活力:推动粤港澳深度合作——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广州智库2021年度论坛”在华南理工大学召开。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和大湾区等地的著名学者,以及广州、深圳市直机关单位代表、广州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代表以及华南理工大学师生等近150人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了会议。

论坛.jpeg

论坛现场

论坛上,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郑永年提出中国“第三次开放”的重要观点,认为“规则就是生产力”,着重强调了规则衔接和规则制定的重要性。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要加强优势互补,推动中心城市和都市圈建设,进而提升湾区竞争力。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王昌林提出可以从集聚创新要素资源、促进创新创业、加强应用场景建设三方面推进湾区开放创新。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执行局副主任陈文玲认为,要激发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需要激发创新活力,打好自主创新的攻坚战,提高要素的配置水平,推动人才、技术、资本、数据等要素的整合。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陈鸿宇创新性地提出了大湾区“强核扩圈、内聚外联”的新发展格局,指出了广州在大湾区建设中的“核心引擎”的定位,分析了广东区域联动合作梯度推移发展的理论逻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原副校长林桂军提出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发展要“两端发力”,升级自由市场。

天津大学马寅初经济学院创院院长张中祥建议建立一个粤港澳第三方投资负责运行管理的粤港澳大湾区统一碳市场,对大湾区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路径做了分析。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自然资源部全国国土规划纲要专家委员会委员顾朝林对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功能、角色和定位进行了细致梳理。暨南大学原校长、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广州智库学术委员会主任胡军提到,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度开放必然涉及三地的规则衔接,要推动平台资源的集聚、创新要素的整合、重点产业的协同,要构建与强化创新网络,创新生态系统。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吴燕妮着重指出大湾区应当成为全球创新高地,要共同打造一个“制度样板区”的大湾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王世福强调人文湾区建设对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东莞理工学院正高级工程师、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原副局长余烈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度合作仍需通过一事一议对接形成机制和规则。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州数字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张振刚从建生态、扶龙头、创模式三个方面,提出了广州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暨南大学深圳校区管委会执行主任杜金岷重点论述了前海合作区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为前海未来发展思路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艳华阐释了南沙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需要把握的一些要点。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蒋余浩认为当前迫切需要立足于制造业等实体产业的发展,来推进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

本次论坛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社科联、华南理工大学联合主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广州智库、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与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联合承办。

报道网站:南方都市报APP

报道来源:https://m.mp.oeeee.com/oe/BAAFRD000020211127628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