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8-13
■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李成刚
随着“30·60”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提出,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获得巨大动力。
“绿色金融将成为实现碳中和的政策抓手。”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日前表示,未来30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巨量的投资。虽然当前已有的预测结果不尽相同,但所有投资规模预测都将超过100万亿元。如此巨大的投资规模,政府资金只能支持一小部分,巨大的缺口还要靠社会资本来弥补。要运用市场化的方式,引导金融体系提供所需要的投融资支持,以绿色金融和碳交易作为实现碳中和的政策抓手,引导资源合理配置,撬动金融资源向低碳绿色项目倾斜。
事实上,随着推动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生效,我国各地区绿色金融发展正显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活力。8月2日,全国首单外资碳排放权抵押业务在广东落地,新加坡金鹰集团与中国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签订碳排放权质押贷款合同,这是金鹰集团与交通银行达成全国首单外资碳资产托管协议后,在碳金融领域的又一创新之举。
浙江银保监局联合浙江省发改委、经信厅、科技厅等10部门日前联合出台《浙江银行业保险业支持“6+1”重点领域助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重点围绕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居民生活等6大领域以及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简称“6+1”),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具体工作举措,确定了20条重点任务,形成38项重点领域的差异化金融支持具体举措。
中债资信工商企业部高级分析师顾鹏对本报记者表示,在“30·60”目标下,中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窗口对比发达国家的历史转型时间更短,面临的转型压力更突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仍有巨大的资金需求缺口。绿色金融可以支持绿色产业和项目融资,但资金用途受到诸多限制,比如,绿色债券就受募集资金亦有必须使用到绿色项目上的明确约束,而传统行业通常缺乏专门的绿色项目可供选择,因而难以通过绿色债券等方式实现融资。传统行业的转型发展需要有新的融资工具和金融产品予以支持,这就需要转型金融予以专项支持。如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在今年4月推出的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SLB债券),即属于转型金融范畴的重要创新产品之一。转型金融工具可以良好地匹配拥有明确转型目标或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企业的融资需求,助力其技术升级且可持续发展,进而推动行业层面平稳有序与可持续转型。
国家能源、环境和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张中祥教授向本报记者表示,绿色金融存在着技术复杂、周期长、盈利低、政策风险高、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与金融追求短期盈利的惯性思维存在潜在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的动力不足,使得当前绿色金融仍以传统的项目融资和绿色信贷为主,产品结构和服务模式单一,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要求还存在不小差距。如何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防范气候变化带来的相关金融风险,在执行层面还需克服诸多困难。
他认为,金融机构须改变过去对资本密集型高碳排放企业的估值与行业偏好,控制投资高碳资产,将气候因素纳入投资风险管理框架,以降低资产搁置的风险。同时,发展绿色金融将会带动百万亿级的绿色低碳投资,金融监管机构应适时调整绿色金融资产风险权重,降低绿色不良资产容忍度,开展绿色资产证券化业务,充分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鼓励引导其开展绿色投资。
报道网站:中国经济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