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 |【新华解读】碳市场覆盖范围将逐步扩大 企业可购买自愿减排量履约

时间:2021-07-14

新华财经北京2021年7月14日电(记者闫鹏)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在即,市场对温室气体排放管理预期逐渐升温。全国碳市场覆盖行业是否将出现扩容?如何确保分配额短缺企业成功履约?如何形成合理有效的全国碳价?在14日举行的国新办政策例行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逐一进行了回答。

碳市场覆盖范围将逐步扩大到更多高排放行业

中国的碳市场建设是从地方试点开始起步的。2011年10月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深圳7省市启动了碳排放权交易地方试点工作。2013年起,7个地方试点碳市场陆续开始上线交易,有效促进了试点省市企业温室气体减排。

经过10年的探索,7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决定,在7月择机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开展上线交易。“今年是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超过了2000家,我们测算纳入首批碳市场覆盖的这些企业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这意味着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一经启动就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说。

据了解,当前碳市场仅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生态环境部将逐步扩大覆盖范围。天津大学马寅初经济学院教授张中祥认为,在确保全国启动碳交易并平稳规范运行后,要加快扩大碳市场的参与行业和主体范围。碳市场覆盖的行业越多,企业异质性也越大,企业减排成本之间的差距可能越大,相互间的碳交易会越多,则有利于在总的减排目标下降低总的履约成本,最大化发挥碳价格的激励约束作用。

目前,生态环境部已经连续多年组织开展了全国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等高排放行业的数据核算、报送和核查工作,为扩大全国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打下基础。

赵英民表示,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进一步扎实做好全国碳市场各项工作,持续完善配套制度体系,推动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技术法规、标准、管理体系。在发电行业碳市场健康运行的基础上,逐步将市场覆盖范围扩大到更多的高排放行业,根据需要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实现全国碳市场的平稳有效运行和健康持续发展。

配额缺口企业可购买自愿减排量降低履约成本

在试点期间,碳市场开展配额现货交易,并衔接我国正在实行的碳排放强度管理制度,采取基准法对全国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分配核发首批配额。

“目前配额采取的是以强度控制为基本思路的行业基准法,实行免费分配。这个方法基于实际产出量,对标行业先进碳排放水平,配额免费分配而且与实际产出量挂钩。既体现了奖励先进、惩戒落后的原则,也兼顾了当前我国将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列为约束性指标要求的制度安排。”赵英民说。

据了解,在配额分配制度设计中,考虑一些企业承受能力和对碳市场的适应性,对企业的配额缺口量作出了适当控制,需要通过购买配额来履约的企业,还可以通过抵消机制购买价格更低的自愿减排量,进一步降低履约成本。

业内人士表示,通俗来讲,碳市场可分为两个市场,一个是配额市场(强制市场),一个是自愿市场(抵消市场与中和市场)。对于那些非履约企业,如果减排成本与收益之间不均衡,企业自己就会作出一个理性选择。

2012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但在2017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对暂行办法组织修订,同时暂缓受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方法学、项目、减排量、审定与核证机构、交易机构备案申请。截至目前,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相关政策和规则仍在修订、制定中。

中碳未来(北京)气候科技有限公司石婉茗表示,鉴于目前CCER市场仍然没有恢复备案申请,若国内有减排企业想要实现碳收益,可通过参与国际性(CDM)、独立性(VCS、GS)等碳抵消机制进行碳交易。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抵消机制对于减排项目类别、适用性要求、可交易范围都有所不同。

形成合理有效碳价引导企业向绿色低碳转型

碳市场重在通过价格信号来引导碳减排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推动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在全国碳交易市场启动前夕,社会普遍关注的是定价机制。

数据显示,从全国7个地方试点运行情况看,近两年加权平均碳价约在40元/吨左右。而美国碳排放的综合社会成本是约50美元/吨,欧盟碳市场(EU-ETS)的碳排放权配额(EUA)价格目前已经达到56欧元/吨。

北京绿色交易所总经理、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委会副秘书长梅德文表示,当前中国区域碳交易试点的价格尚未反映真实的碳排放综合社会成本或者边际减排成本。一般而言,决定碳排放权价格的因素有两个,一是企业节能减排的成本,二是碳配额的松紧。当然,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还有发展经济、保护民生的压力,碳价格过高也会影响民生和发展。

“目前在全国碳市场相关的制度设计中,我们考虑通过改进配额分配方法、引入抵消机制等政策措施来引导市场预期,从而形成合理碳价。”赵英民表示,碳价的高低是个市场信号,企业顺应绿色低碳转型的大趋势,就会在发展当中占得有利先机。

随着陆续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的不断推进,中国的碳价如何逐渐与国际水平接轨?

赵英民表示,碳市场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衔接,需要解决一系列复杂的法律、制度、政策、标准、技术等问题。目前,中方正在积极地推进《巴黎协定》第六条谈判进程,推动构建《巴黎协定》下的全球碳市场机制。

报道网站:新华财经

报道来源:http://news.xinhua08.com/a/20210714/199376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