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 | 云端对话:新征程与经济学创新发展 | 第三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

时间:2020-12-16

2020年12月11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论坛设置“云端对话”环节,主题为“新征程与经济学创新发展”,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原院长孙祁祥教授担任主持人。

在学院报告厅,通过视频会议的形式,孙祁祥教授与东北财经大学副校长王维国、济南大学商学院院长冯素玲、南京大学经济增长研究院院长沈坤荣、天津大学马寅初经济学院院长张中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湖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欧阳峣、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盛斌、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谢申祥、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郑江淮和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利国等嘉宾展开了热烈讨论。



孙祁祥谈到,创新与发展是经济学的永恒主题,但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它会有不同的内容和侧重点。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局,高科技迅猛发展、数字化转型、新型全球化,叠加新冠疫情、大国博弈、地缘政治冲突……、导致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即将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基础上迈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国家新征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经济理论也必须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以解释经济现实,并指导快速发展的实践。经济学创新发展,不但需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勇气和良心。我们在立足中国实际的同时,也必须要有国际视野,对主流经济做出中国经济学家的贡献。

王维国:立足实践和远景,以包容性胸怀研究经济问题

东北财经大学副校长王维国认为,经济学的创新发展,必须要坚持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实践。我们不但要对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实践进行总结,更要立足于十九届五中全会所提出的“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未来十五年,我国将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将进入中等发达国家收入水平,基于此条件,我们研究经济问题要把握两点,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是要素市场化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中心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心。新发展阶段,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标准、经济结构优化是内因,我们要研究解决如何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如何发挥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作用、怎样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怎样促进要素市场的更充分发展等问题。

王维国指出,经济学问题研究,不但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还要有包容性胸怀。定量计量分析仍然是非常有效的经济学研究工具和手段,非常有必要继续强化计量分析工具的使用,把一些具体关系定量揭示出来,是我们经济研究重点要做的一件事情。

冯素玲:投身经济实践,坚持问题导向

济南大学商学院院长冯素玲谈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深入研讨经济学的创新发展恰逢其时、意义深远。如何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求,更好的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是当前经济学创新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和历史使命。面对当前新发展阶段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经济现象,我们必须要以中国改革发展经验作为理论创新的源泉,更加关注中国的经济实践。

冯素玲认为,投身经济实践,要坚持问题导向,发现真问题、提出新方案;要继续拓宽国际视野,研究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地方高校应主动融入、深入对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入展开调查研究,查实情、出实招,为理论创新和政策创新提供第一手的资料,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沈坤荣:立足中国实践,中国经济学创新发展前景广阔

南京大学经济增长研究院院长沈坤荣讲到,经济学的创新发展,要立足中国的实践,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要从历史演进角度看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从国际比较角度建立中国经济学自己的话语权。

沈坤荣指出,中央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我们既可以从逻辑分析、统计分析和机理分析的角度,也可以从案例分析的角度去思考“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例如,第一,地方政府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很多文献研究了中国地方政府与GDP增长的关系,包括省、市、县乃至发达地区的村镇等多层次研究,这在中国是一种非常有特征的研究。第二,地方政府与环境治理的关系研究。在政府边界和治理边界,省与省之间、市与市之间、县与县之间甚至村与村之间都有边界管控上的措施。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上如何跨界治理,如何做到既能实现增长又能管控好环境,最近十几年来,这些方面的跨界研究很多。第三,地方政府与风险管控的关系研究。如地方政府债务方面存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博弈关系,如果处理得好将会促进经济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产生巨大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沈坤荣提出,要从中国实践中提炼出问题,为中国机制走向世界体现中国经济学提炼、凝练、命题的功能,要在课堂上特别是在研究生选题上,大家一起提炼出好的成果。正如樊纲教授所讲,不仅要展开计量分析,更多要从理论凝练、机理分析入手,包括在政策解读解释等方面都有很多路可走,中国经济学创新发展的前景很广阔,可做的事情也很多。

张中祥:基于中国实践的理论创新与经济学原创理论创新要共同发展,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要共同进步

天津大学马寅初经济学院院长张中祥教授提出,经济学创新主要是两方面,一个是基于中国经济实践的理论创新,另一个是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学理论的原创创新。

第一,目前国内主流经济学期刊经常提到要讲好中国故事、要把最好的研究留在国内发表在中文期刊上,这本身无可厚非,但如果总这样提倡,就会把一大部分至少是其中一部分跟中国没有什么特别关系的、但的确是对经济学原创理论有不断完善促进的研究排除之外了,这是个很大的问题。此外,如果一直这么提倡,那么在国内高校学院招聘中会产生过于偏重实践实证研究的倾向,反而理论研究会越来越少,这样也不利于创新。

第二,国内最近一直强调“破五唯”,我们能够理解国家的初衷,但“破五唯”对经济学研究还是有比较大的影响的。为什么这样说呢?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通过逐渐的引进、消化和吸收,现在研究水准越来越高、越来越规范,但也的确出现了大家观察到问题,即“思想性内容越来越少”,我们本身已经意识到问题,在发展过程中有意识的注意纠偏。现在开始强调“破五维”,如果把所有东西都写在中国大地上,有可能会引向另外一种极端。有些研究工作的确就是一般意义上的研究,我们希望做实证研究的假设不要太强,更多的要反映实际,能够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好服务,但并不是所有研究工作都这样,如果过于极端,可能不太利于年轻人的成长,也不太利于情商不高的人的成长,最后也不利于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所以,希望院长和学者们能够顶起一片天,对现在出现的可能不利于经济学长期发展、不利于年轻人成长的一些环境因素,我们要能够撑得住。

张军:经济学理论创新硬核分析依然很关键,创新不仅是中国的问题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针对经济学理论创新特质、创新源泉与创新环境等提出:第一,经济学理论创新的硬核分析依然很关键。创新是个人行为,很难把大家组织起来进行创新。每个人的兴趣和想法,是一种纯粹的个人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要鼓励科研当中的个人主义精神,不能让大家都做同样的事情。第二,经济学理论创新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经济学在方法论、计量方法等很多基础研究方面,都是有可能的创新领域。所谓的实验经济学领域现在也有很多创新机会,中国学者参与其中是有可能做出贡献的。中国问题是重要的创新源泉,这固然重要,但是不能说我们所有的经济研究都只能研究中国问题或者说以中国问题作为创新的源泉。经济学的创新涉及到很多基础的东西,现在有很多同事在做非常基础的研究,甚至包括对效用函数做出一些修改,也可以发表AER一类的期刊。

张军认为,作为经济学院的院长们,不要过多的去干预大家的研究工作,有些事情不是靠领导指挥就能解决,院长很重要的职责就是要去营造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环境,让大家能够安心去做更多的自己喜欢的事情,同时让大家有一个相对体面的生活,这是每个院长要考虑的问题。

欧阳峣:发挥学科优势和大国优势,进行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创新

湖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欧阳峣指出,经济学要实现创新发展就应该研究中国问题、总结中国经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作为“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构建新发展格局也是推动经济学理论创新的一个重大课题。要做好这方面的理论创新,应该思考两个问题:

第一,怎样发挥学科优势。作为经济学专业人士,与企业或政府部门的研究有所不同,要发挥学科优势,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经济学范畴和分析方法来研究新发展格局,并在研究基础上,提出我们新的研究范畴和新的理论体系。第二,怎样发挥大国优势。研究新发展格局,一方面要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另一方面要立足于中国是典型的发展中大国的国情。在大国发展经济学这个理论框架下,我们要系统分析新发展格局的客观现实基础,探索形成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格局的内在机理,从而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调整和完善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盛斌:中国应该对主流经济学有所贡献,中国经济发展能够更好的概念化和理论化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盛斌谈到,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第一,从内部发展来看,现在要追求更高质量、更高内涵的发展,包括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可持续发展以及包容性发展等方面的发展,可以说,中国经济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进入了新阶段。第二,从外部环境看,现在面临着去全球化和去中国化的双重挑战,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中美之间从贸易摩擦到现在的全面对抗。之前的环境,特别是在2008年以前所面临的那种比较有益的、宽松包容的、更加开放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他指出,面临新征程下的新机遇和挑战,中国经济学有两个使命:第一,中国应该对主流经济学有所贡献。中国经济学家和学者不但要研究中国经济学问题,用中国的案例和经验来验证理论,更应该有信心有责任对主流经济学做出更大的贡献。所以,国内的学术生态,包括期刊和出版社等,在更大范畴内要有更大的包容心,所研究的问题不一定都是针对中国的,应该更具有一些普适性,能够对整个经济学理论做出更大的贡献。第二,中国经济发展能够更好地概念化、理论化。尤其是,中国在工业化进程、基础设施建设、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正确处理、反贫困等方面的发展实践,都给我们的理论创新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在发展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学科当中,这些素材都可能成为对一般经济学理论实现贡献和突破的主要领域。

总之,中国经济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相应中国的学术影响力和学术话语权也应该相应的获得提高。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经济学界任重道远。

谢申祥:加强交流合作,促进地方高校经济学创新发展

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谢申祥从地方省属高校的角度,提出对经济学创新发展的建议。他讲到,经济学人才培养非均质化现象在全世界也比较普遍,地方高校在师资和学生培养上与头部学校有很大的差距。希望能够创新一种包容性的经济学人才培养的帮扶政策,通过类似百所院长论坛这样的平台建立更多的协作关系,共同推进经济学的创新发展。

郑江淮:要有学科意识和科学意识,处理好经验事实与理论创新的关系、中国经验与世界经验的关系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郑江淮提出“要有两个意识、处理好两对关系”。关于两个意识,郑江淮教授讲到:第一,经济学发展首先要有学科意识。经济学研究队伍的研究方向非常多,相应的方向都有相应的学科,相应的学科都有学科背景和学科路径。所以,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要有学科意识,并要强化学科意识。第二,经济学研究要注重科学意识。任何问题研究,都一定要有强烈的科学意识,理论进步和知识进步经过科学方法证明之后才被大家接受。

关于两对关系,郑江淮讲到:第一,要处理好经验性事实跟理论创新的关系。一方面,现在大量的理论需要用更多的经验事实来支撑、验证和解释;另一方面,现有理论如果跟经验事实不太相符,我们还需要大量的理论创新。第二,要处理好中国经验事实跟世界经验事实之间的关系。这里有共性也有个性,我们既不能以个性来替代共性,也不能用共性来替代个性。

张利国:中国奇迹为经济学理论创新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

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利国指出,创新与发展应该说是当今世界的两大核心主题。当前中国正处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当中,世界也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作为研究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及其运行发展规律的经济学,也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张利国谈到,中国的发展奇迹,是西方经济学理论难以解释或者说无法解释的,这就为我们经济学理论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们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伟大的实践和不断创造,确实走出了一条自己的经济发展的道路,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这里肯定蕴含着丰富的实践创造和理论突破。因此,如何正确的去认识和理解中国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成果;如何用中国话语去总结、提炼和提升理论成果,进而形成中国的经济学理论范畴和体系;如何在世界上发出中国经济学的声音,为世界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和发展增添中国因子,这是我们这一代经济学人迫切需要去做的事情。

报道网站:澎湃新闻

报道来源: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0427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