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新闻文化网:世界社会科学高级讲坛第五十八期举行 乔根•兰德斯教授主讲“极限之上:《增长的极限》40年后的再思考”

时间:2016-09-26

2016年9月8日,我校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高研院”)世界社会科学高级讲坛第五十八期在光华楼东辅楼102报告厅举行。世界著名顶尖环境战略研究学者,著名经济学家、银行家,《增长的极限》作者之一乔根•兰德斯(Jorgen Randers)教授发表了主题为“极限之上:《增长的极限》40年后的再思考”的精彩演讲。讲座由高研院副院长郭苏建主持,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特聘教授张中祥对演讲进行点评。高研院专职研究人员顾肃教授、孙国东副教授、林曦副教授和陈润华博士参加了讲座。讲座开始前,郭苏建代表高研院为兰德斯颁发了高研院学术委员兼名誉教授的聘书。

兰德斯是世界顶尖环境战略研究学者,罗马俱乐部元老级成员,现为BI挪威商学院环境战略中心教授。兰德斯的代表作《2052:未来四十年的中国与世界》于2012年出版即引起轰动,2013年翻译成中文,业已行销五万多册。除此之外,其另外两本著作《增长的极限》和《超越极限》也闻名于世。兰德斯已正式接受高研院的邀请,成为高研院学术委员兼名誉教授。

兰德斯与几位经济学家在1972年合著的《增长的极限》引起广泛关注与讨论,并为之后的环境保护运动提供了智识基础。兰德斯介绍,《增长的极限》包含12个关于未来的发展预测,六个悲观、六个积极。该书强调人类应当避免朝悲观的方向发展,而应增强通往良好前景方向发展的能力,最后得出结论,世界的容量是有限的,超载有可能在2070之前发生,伴随着超载而来则是紧缩。在该书发表44年后的今天出现了三个趋势,一是增长仍在继续,这反映在人口、GDP、资源利用、污染以及生态足迹上;二是超载问题出现,尤其在气候领域;三是资源枯竭目前没有发生。基于目前的现实,兰德斯在2012年出版的新书《2052:未来四十年的中国与世界》将世界分为五个区域,结合人口、二氧化碳、气温、GDP、消费等重要指数进行了相应的预测。到2052年,世界人口将陷入缓慢增长,并最终趋于稳定,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会大幅下降,气温将逐步升高,GDP将保持一定的增长,人类的消费也将保持增长。兰德斯特别强调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预测。

总结这44年的经验教训,兰德斯强调了两个概念——人类生态足迹(The Human Ecological Footprint)以及全球生物承载力(Global Biocapacity)。在最近的人类发展历程中,人类的生态足迹日益超过全球的生物承载力,从而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因此,需要明确增长的具体涵义,在人类生态足迹的角度理解发展。未来我们需要积极行动,人类才有更美好的未来。

张中祥从《增长的极限》的内在价值、《增长的极限》及其后续著作所传达的真正信息和相应启示,以及这本引发知识界广发讨论的著作对促进人类关于发展的思考与认知进步等三个方面对演讲做出评论。

在随后的提问环节,兰德斯对听众关于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京都议定书》关于允许“排放权交易”的条款等议题的提问给予了回答。有听众认为,目前世界讨论了太多的环境问题,然而由于环境问题并没有疾病传染等问题那么紧急而致命,因而缺乏积极的行动,并提问:“怎样面对这些的挑战,使人类能够积极行动起来,以应对未来的挑战?”对此,兰德斯表示,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人类的短视行为,只注重眼前的享受与消费。面对这种现象,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将人类的短期利益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并通过包括税收等手段制造相应的诱因,鼓励人们选择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有听众提问:“兰德斯教授如何看待《京都议定书》里关于允许‘排放权交易’的条款,其是否对遏制温室气体以及全球变暖有效?”对此,兰德斯教授表示,20年过去了,不仅没有建立有效的国际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也没有完成当初寻求将温室气体稳定下来的目标,并且这种倡议会提高相应产品的价格,导致支持这一政策的政治家得不到选民的支持,因而这一倡议难以长久维持下去。有听众提问:“我们一直在强调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控制环境污染等问题,认为增长存在极限,但似乎我们过于对技术感到自信,认为它可以解决所有问题,技术是否也应该存在相应的局限?”对此,兰德斯教授表示,技术确实有时造成了问题本身,但技术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多种方式。关键在于如何选择,如何说服或者创造契机让人们选择更加环保的技术是一个难题,需要我们找出可行的应对之策。

报道来源:http://news.fudan.edu.cn/2016/0926/42305.html

报道网站:复旦大学新闻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