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研究》:首届气候变化经济学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时间:2017-08-28

2017年8月18日-2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经济研究》编辑部和《城市与环境研究》编辑部联合举办的首届气候变化经济学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蔡昉,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参事、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气候司副司长陆新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学部委员高培勇,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田雪原、汪同三,国际合作局局长王镭,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气候战略中心、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会议分别由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张晓晶研究员、陈迎研究员、庄贵阳研究员以及《经济研究》编辑部主任金成武研究员主持。

蔡昉副院长在开幕式致辞中对本次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期待与会学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创建 “添砖加瓦”。他强调,经济学家应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球公共品和碳排放峰值等气候变化问题研究领域发挥独特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城环所气候变化优势学科的登峰计划大有作为,同时也任重道远。

陆新明副司长表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将气候变化经济学纳入学科建设“登峰战略”的优势学科,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对当下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也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他认为,全球升温目标的实现途径、全球治理体系的优化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作用的发挥等问题都值得研究,气候变化经济学伴随气候变化问题产生和发展,日臻完善,也正当其时。

高培勇所长认为,从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角度,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人民生活的必需品,气候变化问题也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他指出,用学科建设、学术发展的眼光去关注气候变化问题是不同于一般学术研究的跃升,本次研讨会的召开意味着中国经济学家开始着手气候变化经济学的构建工作,这对于中国经济学界,乃至全球经济学界而言,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经济研究所对构建气候变化经济学同样负有历史责任,要从学理支撑和方法论支持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特别是《经济研究》作为经济学领域顶尖的学术刊物,也将以特有的方式来推动中国特色气候变化经济学的学科发展。

随后,潘家华所长从学科属性、学科源流、学科定位以及学科建设重要领域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的进展和成果。他认为,气候变化经济学具有交叉性、复合性、综合性、集成性等特征,是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维系和提升气候生产力的理论以及相应的制度、机制、方法和政策的学科体系,当前应从根本上推动气候变化经济学向生态文明经济学范式转变,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教材体系、话语体系上实现创新。刘燕华主任、田雪原学部委员、汪同三学部委员和王镭局长先后做出点评,肯定了气候变化经济学学科建立的重大意义。

在专家学术专题报告环节,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赵忠秀教授、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薛进军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邹骥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副部长张永生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王铮研究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徐晋涛教授、天津大学马寅初经济学院院长张中祥教授、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国际发展学院关大博教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姜克隽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石敏俊教授、武汉大学气候变化与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齐绍洲教授、城环所陈迎研究员、庄贵阳研究员等13位专家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随后,天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增凯博士、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王班班博士等10位作者分别介绍了自己的获奖论文。

最后,潘家华所长在闭幕式中指出,气候变化经济学学科的建设需要在理论上进行范式的转换和学科体系的创新,要在学理和方法上构建中国特色的、有世界影响的气候变化经济学。他认为,此次研讨会具有高端性、学术性和广泛参与性,研讨成果丰硕,期望借助刊物平台使研究成果为学界所分享。他表示,构建气候变化经济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教材体系和话语体系的任务依然繁重,也希望下届研讨会能更上一个台阶。

报道网站:经济研究

报道来源:http://www.erj.cn/cn/newsinfo.aspx?m=20100915103443140731&n=20170828150530007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