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看点 | 张中祥:疫情后可能加剧产业链区域化 中国决不可掉以轻心 | 中国世界观.009

时间:2020-04-27

本期主题:如何看待当前部分国家鼓励企业回流?全球产业链“去中国化”是否是杞人忧天?中国该如何应对?

本期微评:疫情可能导致一些国家比以前更多考虑在区域内建立更完整、安全的供应链,这会加剧区域化,甚至次区域化。中国要高度重视这些变化,要从“三产”迷思中走出来,认识到服务业比重提高带来的负面影响。中国仍然处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中低端,高端技术、高科技产品、关键零部件还是中国的短板。改善营商环境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依然是头等大事。

特约评论人:张中祥天津大学马寅初经济学院院长、卓越教授,国家能源、环境和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

本期责编:江虹霖

疫情后可能加剧产业链区域化 中国决不可掉以轻心 | 中国世界观.009

(图源网络)

《中国世界观》评论栏目由中国网原创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近日美国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库德罗在福克斯商业新闻频道回答“如何减少美国制造业对中国依赖”的提问时表示,“说到让企业回流的政策……,例如,可以将回流支出当年100%费用化处理。” 

这种费用化处理方式,是通过减少纳税总额,从而激励企业回流美国。但对企业来说,这部分成本只占回迁成本的少部分。奥巴马任总统时就推出了“购买美国货”、“制造业促进法案”等,以提振美国制造业,收效甚微。如果能回流美国的话,也早就回流美国了。

完全撤出或转移出中国是不可能的。首先这是由资本逐利的本质决定的,哪里综合成本低就往哪里扩张,确保投资盈利,靠行政意志是改变不了的。跨国公司来中国投资设厂并不断发展壮大,赚取丰厚利润,这完全是企业自我选择所致,符合资本逐利逻辑。

同时,中国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已形成的其他国家难以取代的完整的供应链决定了跨国企业即使有离开中国的“心”,也缺少完全撤离中国的“胆”。对产品主要面向中国市场(也就是中国生产、中国销售)的国外企业,中国提供了完整的供应链,在中国自产自销,形成闭环供应体系,很难撤出中国市场。

如上所述,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去中国化”是否杞人忧天?当然不是,但中国在疫情后全球产业链重新布局上决不可掉以轻心。

特朗普上台后,已在全球范围内强化美国利益优先,吸引制造业投资向美国本土回流。而中国本来就面临制造业产业升级受阻和产业链向东南亚和墨西哥等外移的压力。根据今年4月全球制造业咨询公司科尔尼发布的《2020年美国制造业回流指数》报告,2019年美国制造业进口比率自2011年以来首次下降,产自14个亚洲低成本国家的进口数量下降几乎完全是因为对中国进口数量下降所致,而对中国进口下降的这部分中几乎有一半被越南进口填补了。

加之,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充分暴露了全球化产业链或过度国际分工的脆弱和安全问题,相信各个国家会对产业链政策做出一定的调整,西方发达国家也一定会重新布局或弥补、完善各自或相邻区域的产业链,降低对中国依赖。

无疑,疫情加深了各国的不信任,加剧了脱钩。虽然不可能每个国家都建立独立、完整的产业链,但会比以前更多地考虑在区域内建立更完整、安全的供应链,这会加剧区域化,甚至次区域化。这些调整不完全是从政治考虑,也有对一个国家依赖性太强供应链中断风险增加的考虑。

国内要高度重视这些变化,要从“三产”迷思中走出来。这些年国内一讲到环境问题,就提到限制第二产业,发展服务业。笔者多年来一直强调,在中国经济减速伴随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和在中国现代服务业不可能得到很快发展的情况下,不能片面限制制造业,应认识到服务业比重提高带来的负面影响,服务业比重并不是越高越好。对制造业的发展、尤其是对有有效需求的制造业,一定不能片面讲限制,但是我们希望制造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更小一些。

中国仍然处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中低端,高端技术、高科技产品、关键零部件还是中国的短板。中国要在全球产业链重新布局中延缓制造业企业回流的进程,为自己产业升级赢取更多的时间,除了中国企业努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外,各级政府必须把改善营商环境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做足做好。这样中国作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凭借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大批优秀的工程师,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巨大的市场,与替代国之间还可保留比较优势。

本文链接:https://www.peopleola.com/shizheng/news/20200427/45d750c77891b80d_all.html#page_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