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祥院长在中国经济学年会能源与环境经济论坛发表主旨演讲并参加圆桌三人谈

时间:2022-06-20

2022年6月18日至19日,主题为“碳达峰碳中和与共同富裕双重目标下的绿色发展”中国经济学年会能源与环境经济论坛(2022)在线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经济学年会资源与环境经济专业委员会与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联合主办,得到《China & World Economy》《世界经济》《经济科学》《经济学报》《世界经济文汇》《会计与经济研究》等学术期刊的支持,来自耶鲁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天津大学、昆山杜克大学、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等全国数十所高校300余位专家、学者在线参与,涉及环境规制、企业减排、绿色金融、能源安全等能源环境经济领域的重要议题。

中国经济学年会秘书长、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杨汝岱教授,中国经济学年会资源与环境经济专委会主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陈钊教授,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校长杨力分别代表年会和主办方致辞,指出如何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宏伟目标赋予了中国能源和环境经济学者们崭新的历史使命,希望与会专家学者们激荡思想,凝聚共识,共同为推动中国能源与环境经济发展出谋划策。

主旨报告环节,天津大学马寅初经济学院创院院长、卓越教授,国家能源、环境和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张中祥分享了题为“煤电退出、碳市场建设以及欧盟碳关税对中国的影响和启发”的演讲,着重探讨了“双碳”背景下中国碳市场建设的进程、问题及前景以及欧盟碳关税对中国的影响和启发

张中祥指出,中国的碳中和承诺是非预期的。以前中国的承诺只到2030年左右,之后中国的碳排放有很多种路径可走。现在有了2060年前碳中和承诺以后,意味着碳达峰后30年内要实现净零排放,这大大约束了中国2030年后碳排放路径,需要对中国经济和能源结构进行深度调整。但中国的新承诺对实现全球温控目标至关重要,增强了把全球温升控制到接近2摄氏度的可能性。

他强调,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中国把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降到比较低的水平,至少比现在的排放总量低一个数量级,这是碳中和的主攻方向。张中祥强调无论国家还是地方在实现“碳达峰”过程中,要以生产端、使用端、政策端为着力点,发挥中央层面系统谋划总体部署的统领作用,制定能源、工业、交通、新型基础设施、建筑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碳达峰”的实施方案和保障体系,从而使各地区达到因地施策、有序达峰的目标。

针对全国碳市场运行,张中祥指出总体上讲碳价并未出现大幅涨落,挂牌价格在合理范围内波动,整体履约率高,按履约量计,履约完成率为99.5%。张中祥指出首个履约周期,无论按总交易量还是按总交易额计,交易以大宗协议交易为主,大宗协议交易都占81%以上。参与交易的企业主要以履约为目的,成交量存在明显履约驱动现象,2021年12月成交总量达到首个履约周期整体交易量的76%。而且,换手率较低,首个履约周期交易量仅占发电企业配额总量的2%,而欧盟碳市场换手率高达758%。配额清缴工作结束,交易量又明显降低。张中祥强调,虽然中国碳市场快速发展,但中国2021年全国碳市场和碳交易试点合计交易额仅为13.9亿欧元,距离世界最大“碳市场”--交易额高达6830亿欧元欧盟碳交易市场还很远。张中祥提出,中国碳市场的发展需要与电价机制改革相配合,建立电力市场与碳市场的联动机制。

张中祥指出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有不少引起争议的地方,实施过程中将会遇到不少挑战,欧盟理事会还需要解决一些棘手问题,欧洲议会环境委员会最近更是通过了更激进的CBAM新提案,征税时间提前,纳税范围大幅扩大,将间接排放也纳入征税范围。张中祥强调欧盟CBAM机制一方面存在贸易保护的嫌疑,会不成比例地增加中国企业,尤其是高碳行业企业的出口成本,另一方面为中国提供了相关启示,如推动重点行业绿色升级工程、建立低碳零碳产业园并推动出生产口产品的厂家向园区集聚、加快国内碳排放交易市场发展把欧盟CBAM覆盖的部门优先考虑纳入中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碳市场充分利用港澳的国际信誉先行开展国际碳排放交易、与国际社会就碳关税的相关议题加强对话与协调等。最后,张中祥强调,中国主动承诺和外部一些压力会加快中国经济和能源结构深度调整,持续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发展与壮大。

圆桌三人谈环节,张中祥、张俊杰和陈钊三位专家围绕“能源与环境:理论与中国实践”进行对话讨论。张中祥基于当前俄乌冲突国际背景对全球低碳转型、能源安全等问题阐发观点,昆山杜克大学张俊杰主要探讨如何加强环境经济学理论研究对现实政策的影响。陈钊则从政策的实用性角度出发,指出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需要寻找经济增长与环境规制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