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张中祥)低碳发展十年成绩单:蓝天不再稀有,重污染天数减少87%

时间:2022-10-26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在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开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二十大报告,对推动绿色发展作出最新战略部署。

过去十年,我国低碳转型成果显著。“现在的蓝天不再靠‘等风来’。”北京市民魏先生说,前几年雾霾天气较多,大家都盼着刮风吹散雾霾后的蓝天白云,并成为微信朋友圈常见的素材,但现在早就不足为奇,蓝天已经由奢望变成常态。

作为第一个治理PM_2.5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用不到十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空气治理进程。据生态环境部披露,十八大以来这十年,北京的重污染天数从2013年的58天降到了去年的8天,今年截至9月中旬只有2天;74个重点城市PM_2.5平均浓度下降了56%,重污染天数减少了87%。

空气质量好转肉眼可见,与此同时,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也都发生明显变化。其中,我国地表水优良比例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这十年,降碳和减污协同推进。我国实施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2%,绿色多元的能源体系加速建立。

十年前,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的“生态文明”已在全国各个角落生根发芽,当年党代会报告首次提出的“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理念也已经深入人心,光盘行动、垃圾分类、旧衣回收等低碳生活方式蔚然成风。

受访专家表示,绿色转型是我国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必须开展的一项工作,这是涉及生产和生活系统性变革的一项重大工程。在思想上要充分认识实现“双碳”目标的长期性与系统性,在行动上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能源转型要建立在能源安全之上。

【变化】

蓝天绿水越来越多,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变

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污染物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开展新污染物治理。

回首十八大以来的十年间,生态保护、低碳举措及成果体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蓝天保卫战”让蓝天从奢望变成常态、数千万居民享受“煤改电”、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从不到1%升至约20%……

“过去十年,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在10月21日举行的二十大第五场记者招待会上,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翟青说道。

他带来了多组数据印证成效:2021年,全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2年下降34.4%。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_2.5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34.8%,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7.5%;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达到84.9%;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目标。

一边是减污,一边是降碳。来自发改委的数据显示,这十年,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5%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2%,相当于少用14亿吨标准煤,少排放29.4亿吨的二氧化碳,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下降超额完成了自主贡献目标,与2012年相比,2021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34.4%。

作为碳排放大户的能源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快马加鞭。据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十年,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突破10亿千瓦,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均居世界第一,清洁能源消费占比从14.5%提升到25.5%,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成效显著,煤电超低排放机组规模超过10亿千瓦,能效和排放水平全球领先。

我国还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作出贡献,建设性参与气候变化多边进程,为《巴黎协定》的达成、生效和顺利实施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以及持续深化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等。

【转型】

产业结构加快转型,运动式“减碳”被纠正

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

事实上,从“十二五”(2011年-2015年)开始,我国已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分类确定省级碳排放控制目标并对省级政府进行考核。在执行层面,加快产业结构转型是实现碳中和的必由之路,诸如关停落后煤矿和钢厂、大力发展太阳能和风能等举措都是转型的缩影。

煤炭大县可以转型做什么?许多地方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新路子。

位于金沙江畔的云南丽江华坪县曾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2013年时地方财政总收入的70%以上源自煤炭产业。彼时华坪县一年四季天空都是灰蒙蒙的,县城的人们不敢穿白衬衣,怕被飘浮的煤灰染黑。

粗放式开采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也阻碍了地方发展。为了转型发展,当地居民对污染土地进行复垦后,在煤矸石上种上了芒果树。从2013年起,华坪县陆续有20多家煤炭企业投资10亿多元转型发展绿色产业,数万多名煤矿从业人员种植芒果、花椒等绿色产业,新产业带动全县农村群众脱贫致富。

根据发改委披露,十年来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退出过剩钢铁产能1.5亿吨以上;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2021年,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5.1%,比2012年增加5.7个百分点;“三新”产业增加值相当于GDP的比重达到17.25%;新能源产业全球领先,为全球市场提供超过70%的光伏组件。

不过,过去一年多时间里,运动式“减碳”等问题开始暴露。在2020年我国提出双碳目标后,去年有地方出现了对高耗能项目“一刀切”关停的行为,去煤化过快甚至导致部分地区拉闸限电。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经济工作会议及相关部委先后发声,纠正运动式“减碳”。

多位专家学者接受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新能源的发展要先立后破,因为新能源不稳定,有“靠天吃饭”的特征,今年夏天,水电大省四川因高温少雨流域干涸出现电力紧张就是一个例子,而且新能源占比还小。此外,传统能源带动了大量的劳动就业,不能立刻退出,所以要与新能源协调发展,不能说谁完全替代谁。

【实践】

低碳生活方式蔚然成风,举手之劳就能减排

低碳不仅是一个目标,更是要通过一个个项目、一点点改变来落地的具体行动,公众的参与也至关重要。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经过多年宣传普及,光盘行动、垃圾分类、旧衣回收、线上缴费等低碳生活方式已蔚然成风。

“以前请客吃饭,觉得多点些菜有面子。现在服务员都会提醒适量点餐,我们也都以‘光盘’为荣。”顾客严先生说。还有不少餐厅或平台推出小份餐并降低价格,鼓励消费者节约。

节约粮食与减碳有怎样的关系?根据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循环普惠专委会等机构的研究,以深受年轻人欢迎的螺蛳粉为例,一份重约700克,碳排放大致为2.6公斤,其中食材和运输的碳排放占比超过70%,烹饪阶段的碳排放约占10%,厨余处置约占6%等。如果用户选择小份螺蛳粉并且全吃完的话,可以减少碳排放约800克。

如今,借助“互联网+”等新技术,绿色低碳有了更多新玩法。例如人们可以通过手机APP提交旧衣回收申请,邮递出去或者回收机构上门收取,绿色行动变得愈发方便高效;多地上线碳普惠平台,用户可以将日常生活中的低碳行为转换成碳积分,减碳行动可以被记录和量化,对个人来说不再抽象。

许多城市还开通了网上监督平台或举报热线,畅通公众发声渠道,维护公众环境权益。据某地方政府官网通报,今年8月受理的投诉举报事项按涉及环境要素分,占前两位的是大气(55.8%)和噪声(31.4%)。大气污染方面,主要反映餐饮油烟、移动源尾气、企业废气和异味。例如一家餐馆未安装油烟净化设施,产生的油烟通过一台小型排风扇直排外环境,对周边居民生活造成一定影响。当地有关部门接到投诉后,责令该餐馆拆除排风扇并安装油烟净化设施。

【展望】

双碳行动或影响未来40年

二十大报告对推动绿色发展作出最新战略部署,其中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方面,要求“积极稳妥”,并明确要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

“我国提出双碳目标两年多来,成绩突出,不过在推进双碳目标过程中目前还需要弥补一些不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对贝壳财经记者表示。

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例如我国西南部和西北部地区生产的绿电比较多,在双碳背景下,一些高附加值但是耗费能源的工业产业近几年由东部地区转到了西部地区,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才培育,也有利于推动工业产业布局在全国范围内的低碳优化。不过,西部地区绿色能源丰富的地方仍面临人才储备、资金投入能力不足的问题,需要国家在重点地区开展重点政策扶持。二是在二十大以后,建议加强区域间的协作,经济发展大省和新能源发展大省可结对子,促进新能源的投资和共享。

天津大学马寅初经济学院创院院长、卓越教授,国家能源、环境和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张中祥认为,在思想上要充分认识实现“双碳”目标的长期性与系统性,在行动上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能源转型要建立在能源安全之上。“中国在煤电和控煤上的立场,既要考虑遵守全球气候变化协议,也要基于本身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结构的客观现实。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能源转型要建立在能源安全之上,先立后破,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他说道。

“双碳行动或影响我国未来40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在今年8月贝壳财经夏季峰会上表示,双碳行动不仅促进产业竞争,还将推动根本性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目标实现有非常强的带动作用。同时,这对于全球尚未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发展中国家来讲,具有共性意义。

贺克斌认为,实现碳中和路径主要可分为五个板块,即资源增效减碳、能源结构降碳、地质空间存碳、生态系统固碳和市场机制融碳。“资源增效减碳主要集中于节能和能效提升。我国能源强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倍,远高于美英法德日等发达国家,是OECD(经合组织)国家的2.7倍。如果我国采取各种措施达到同样的经济目标,但将能源需求降到最低,当前消费水平下,能耗每降1%,可减排1亿多吨二氧化碳。”他进一步称。

近十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环保工作的表述(部分)

2013

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期待。改善环境质量,维护人民健康,用实际行动和成效让人民看到希望。

2014

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

2015

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铁腕治理。把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新兴的支柱产业。

2016

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下决心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双赢之路。

2017

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治理雾霾人人有责,贵在行动、成在坚持。全社会不懈努力,蓝天必定会一年比一年多起来。

2018

推进污染防治取得更大成效。我们要携手行动,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

2019

持续开展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汾渭平原大气污染治理攻坚,加强工业、燃煤、机动车三大污染源治理。企业作为污染防治主体,必须依法履行环保责任。壮大绿色环保产业。

2020

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现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

2021

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巩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

2022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处理好发展和减排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数据来源:综合二十大报告、政府工作报告

报道网站:中国新闻网

报道来源:https://www.chinanews.com.cn/gn/2022/10-26/9880012.shtml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22-10/26/content_824036.htm